歷屆傑出校友
獲獎年度 | 校友姓名 | 畢業級別 | 得獎分類 |
2020 | 莊炳湟 | 1973 | 學術類 |
陳五福 | 1972 | 工商類 | |
孫元成 | 1975 | 綜合類 | |
2019 | 劉必治 | 1954 | 學術類 |
王榮騰 | 1975 | 綜合類 | |
沈元壤 | 1956 | 學術類 | |
2018 | 林本堅 | 1963 | 學術類 |
2017 | 劉德音 | 1976 | 工商類 |
2016 | 王奉民 | 1985 | 工商類 |
2015 | 王文漢 | 1981 | 工商類 |
2014 | 馬佐平 | 1968 | 學術類 |
胡定華 | 1963 | 工商類 | |
2013 | 蔣尚義 | 1968 | 工商類 |
2012 | 洪敏弘 | 1964 | 社會服務類 |
史欽泰 | 1968 | 綜合類 | |
2011 | 胡正明 | 1968 | 學術類 |
李森田 | 1971 | 工商類 | |
盧超群 | 1975 | 工商類 | |
2010 | 曹興誠 | 1969 | 工商類 |
孟懷縈 | 1983 | 學術類 | |
2009 | 劉兆漢 | 1960 | 學術類 |
2008 | 黃肇雄 | 1981 | 工商類 |
杜俊元 | 1960 | 社會服務類 | |
2007 | 林百里 | 1970 | 名譽博士 |
蔡振水 | 1957 | 學術類 | |
蔡明介 | 1971 | 工商類 | |
施崇棠 | 1974 | 工商類 | |
李家同 | 1961 | 社會服務類 | |
2006 | 施敏 | 1957 | 學術類 |
林百里 | 1970 | 工商類 | |
李焜耀 | 1974 | 工商類 |
臺灣大學2020年傑出校友
本系系友莊炳湟、陳五福、孫元成獲頒臺灣大學2020年傑出校友。
莊炳湟院士出生於宜蘭縣頭城鎮,先後畢業於頭城國校,宜蘭中學初高中。經大專聯考進臺大電機工程學系。畢業後服預官役,擔任中壢通信學校教官,接觸了一些通信系統的實務,此經驗影響了他後來在技術與學術研究的工作。
服完預官役後,先留臺工作,參與全島高頻無線電通訊的測試,也曾規劃本島與離島間的機動性微波數位通訊系統,獲得成功,在當時臺灣,這很可能是首例。工作上的挑戰,使他必須摸索在校時沒學過的知識,讓他視界大開。兩年後,一九七七年,他接受加州大學的獎學金,到了聖芭芭拉校區。
莊院士出國前在台工作兩年間,得知一些語音研究的最新進展及最前端的研究機構,包括設於加州聖芭芭拉的 SCRL (Speech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Lab),於是選擇了 UCSB。第一個暑假他就在 SCRL 工作了。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貝爾實驗室(Bell Labs),離開加州遷往東岸。之後莊院士在新澤西的貝爾實驗室工作,到 2002 年自貝爾退休,加入喬治亞理工學院,任教至今,是該校 Motorola 基金會講座教授。
莊院士的博士論文係關於向量量化的硏究,是通信界數據壓縮領域極重要的工作。數據壓縮比愈大,通訊效率就愈高。曾替美國政府設計超低率的語音壓縮法,先後完成每秒八百比特與每秒三百五十比特的系統,與傳統方法比較,相當於八十及近兩百比一的壓縮。在四十年前是創舉, 到今天,仍然稀罕。這樣的挑戰與成就,形成他硏究興趣的重心,從壓縮技術延伸到自然信號的 數學模式化。
莊院士在貝爾實驗室的研究集中在資訊與信號領域,特別是與自然資訊源有關的。自然資訊源的信號與機器合成的不同,有其自然但未知的變異性,不易規範。將自然資訊數學化是處理許多通訊及智能問題的根本,數學化就是在看似隨機變異的自然信息中掌握它的規律性,並以數學模式來設計計算方法處理信號,取得預期的結果。加入貝爾不久,他提出混合概率的隱式馬可夫模式,受到普遍的重視與使用。日後語音辨識、通信安全與金融投資技術的發展深受其影響。1990 年初期,貝爾依此方法,推出世界首創電話服務語音自動化系統,每年替 AT&T 節省三億多美元的人事費用,該系統也成為自動化服務的典範,廣為科技界模仿。今天語音辨識系統已極普遍,舉凡智慧手機、智慧音箱、行車導航等應用,多以此數學方法為基礎。
莊院士隨後又提出一個不循傳統的機器學習法則,改變學習錯誤的度量函數,於系統優化時, 直接將辨識率最小化。這方法大為提高監督學習的效率,也成為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重要原理。
這些工作多已成教科書經典題材,也受到許多獎項肯定:數篇最佳論文奬,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信號學會學術成就奬,貝爾研究院院士,世紀奬章,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IEEE 學術領域奬章J.L. Flanagan Medal,潘文渊學術成就奬,美國國家發明學院院士等等。
莊院士在貝爾領導的團隊在通訊與信號方面的工作涵蓋很廣,許多技術皆屬世界創舉,常接受世界各國要求參訪,包括一些元首,比如中國江澤民總書記、約旦國王胡笙等。
莊院士著作甚豐,也常受邀為學術大會開幕主題演講,並為 2018 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主題講者。近年極重視科學教育,曾參加吳大猷及吳健雄科學營,為學員解說人工智慧課題。工作之餘, 喜好藝文創作,七零年代曾有多次作品參與國際展覽並穫獎。
被譽為「矽谷創業之神」,現則持續深耕台灣新創的陳五福,是西元1950年生於中央研究院近郊的南港農家囝仔,出生前父親朋友恰巧送上奶粉,成為家中第一個喝到牛奶的小孩,故得名「五福」。《華爾街日報》曾言:「只要是陳五福投入的公司,趕快跟進!」;現在大家(尤其新創圈)看到他則是說:「五福臨門,『陳公』在望」。
陳五福自幼接受一貫道的薰陶,個性雖不願受規範,但為人處事「有所不為」的堅持卻從小扎根:因家境清寒,認真讀書之餘也撿煤、賣菜等貼補家用;陳五福更笑言,大學聯考放榜上臺大電機時,「我馬上召集五位考上臺大的南港人,順勢開辦臺大家敎保證班,轟動一時,這就是我的處女創業。但後來因為經驗不足、規劃不周,加上大學生活多彩多姿,這個新創事業只維持了一年半就鳴金收兵,像極了愛情!」
畢業後陳五福利用兩年預官時間,積極用空檔參加TOFEL、GRE等考試,獲得美國多家研究所就學獎學金。赴美留學前,陳五福順道拜訪在南加大執教的妻舅,「他說主修電磁波沒有出路,這使我迅速改行主修電腦」,因此陳五福於佛大碩畢後便立即轉攻柏克萊電腦博士學位。不幸後來卻在口試失利,「這是我求學過程的重大挫折,雖然在校成績全A,但英語能力表達欠佳,功虧一簣。」
危機就是轉機,經幾日思考後,陳五福決定先投入能夠加強英語訓練的職場環境,日後再返校完成爭取諾貝爾奬必備博士學位。憑當時的決心,及臺大、佛大、柏大的亮眼學歴,陳五福順利在舊金山找到銷售技術服務的工作,有較多機會與客戶溝通、練習英語。
「某日公司一位資深銷售員和我説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賺錢理論,當時他說『The closer you are to the money , the easier you could get it』,但這可是知易行難,就像銀行金庫雖然就在公司在隔壁,但仍是咫尺天涯,不易取得。」讓陳五福開始認真思考兩條路:一是在大公司苦蹲,一步步爬到近錢的高位,但考量文化差異及英語不佳,這條路可能遙遙無期;二是自創公司,立即處在高位,但一來我沒有創業資金,二來沒有堅強的資歴去籌款,後來自問後得出答案:「我的資產只有臺大、佛大、柏大學歷和青春的年華。但男人的青春不值錢,所以我就決定邁向十年寒窗準備創業。」
陳五福言,「從此我如戴上一副有色的創業眼鏡,所見所聞都在專注思考和創業有什麼關係。由於這個專注,使我比較容易觀察到創業的機會,就這樣悄悄的走上了創業的不歸路,至今無怨無悔。」
過去二十年是眾所皆知的歷史:陳五福陸續在美東、美西、中國、台灣創辦十來家公司,獲得「矽谷創業之神」的稱號。然而他並未因此停下腳步:「在我知天命的西元2000年,覺得創業這塊拼圖已完成,而體能越來越力不從心,所以決定從創業轉換跑道,走上投創(投資後和團隊一起創業)之路,開始從球員變成教練:『成功不必在我,成功一定有我』。我希望能以過去的創業經驗,譲新一代的創業者少走一些寃枉路」。
我們可以期待未來在投創的跑道上,看到致力活化台灣新創、期許自己提升創業者激情desire、性能performance、和滿足感satisfaction的專業教練—「陳公」在望!
座右銘:
有幸擠入臺大門,椰林杜鵑常造神。
傅鐘清徹在提醒,成功確勿迷紅塵。
孫元成先生於1975年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進入半導體領域,師承施敏院士與薩之唐院士(指導教授)。於美國伊利諾大學完成電機碩、博士學位後,加入IBM T.J. Watson 研究中心,曾任研發經理、部門經理; 他個人暨團隊對CMOS, Bipolar, 矽鍺HBT, 有諸多突破性貢獻。1997年加入台積電,曾任台積電處長、資深處長、研發副總、技術長。他主導先進製程技術藍圖,改造研發流程和基礎架構,自主開發新技術,並與工廠和相關團隊全力 合作,一代又一代將新技術移轉至工廠量產,協助台積電從過去的技術追隨者,到今日的奈米技術領先者。
孫博士暨團隊制定節能CMOS SOC系統晶片技術,包含高速、共用邏輯、和低耗漏電電晶體IC平台以滿足在不同市場和產品上的需求。他倡導之低耗電CMOS平台亦被國際技術藍圖委員會採用來制定技術規格需求之藍圖,開啟手機與行動運算應用商機。他與團隊亦為CMOS 射頻、類比混合技術之先驅者,帶動了WIFI與行動通信裝置的成長與普及。他並積極提倡3Dx3D 系統scaling,打開超級摩爾時代。
孫博士專精半導體物理與IC應用,擅於聯結跨領域技術,發表超過200篇論文,並擁有逾18件美國專利。於IBM曾獲得兩次傑出技術成就獎,四次發明成就獎,高值 (top 5%) 專利獎, 和System-390 研究貢獻獎。後來獲得2000年IEEE Fellow、2000年十大傑出工程師獎、2003年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2004國家十大傑出經理獎、2010伊利諾大學電機系傑出系友、2011年台積TSMC Medal和2015年IEEE J. J. Ebers獎。
孫博士曾任臺灣半導體協會(TSIA)技術藍圖委員會主委,率領產學代表積極參與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ITRS)之制定,提升國際地位。他並積極推動產學合作,催生臺大-台積電研發中心,亦推廣到其他學校,培育產業未來人才,近期並参與輔導臺大創新創業團隊。在美期間公餘曾任紐約州北威郡中文學校校長、董事長 ,積極推廣海外華文教育。
孫元成校友深耕半導體技術,不遺餘力,協助奠定全球晶圓代工領導地位,對公司、產業、社會、國家、和全人類貢獻良多。
臺灣大學2019年傑出校友
本系系友劉必治、王榮騰、沈元壤獲頒臺灣大學2019年傑出校友。

劉必治(Bede Liu)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工程榮休教授。他於民國39年(1950年)就讀國立臺灣大學。從他的學號396329,我們知道他在工學院主修電機工程。畢業後,他在美國布魯克林理工學院繼續學習,並於1956年獲得碩士學位。巧合的是,他父親劉軒吾Henry Liu在同年同一所學校也完成了電機碩士學位。1960年,劉必治獲得博士學位後,就職於Bell實驗室。 1962年,他加入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工程系為助理教授。從1994年至1997年,他擔任該系系主任。2015年7月,他轉任榮休教授。1970年,他擔任國立臺灣大學任客座教授。
劉必治的研究專業是信號處理,視頻編碼,數字水印和多媒體技術。他的研究在理論和應用方面都具有重要影響力。他的‘里程碑工作’包括無需用硬件乘法器的信號處理,一位的信號處理,信號處理算法的基本準確性,高效運動補償視頻編碼,視頻內容的分析,及多媒體數據隱藏。2016 年, 他獲得了IEEE Fourier 信號處理獎, 基於 “對數字信號處理系統的分析,設計和實現做出基礎性貢獻”。2018年,他獲得了IEEE Jack Kilby 信號處理勳章,基於“對數字信號處理算法的低複雜度實現的分析和開發做出持續的貢獻。”
劉必治指導過53位博士。大多數繼續在工業和學術界做出貢獻。其中包括美國國家工程院兩名院士,26位大學教授,兩名工學院院長,一位大學校長, 一位前任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的首席科學家。一位互聯網協議(TCP-IP)創始人。
劉必治是1982年IEEE電路與系統協會主席,並於1984年和1985年擔任IEEE理事。他合著過兩本書,250篇論文,和12項美國專利。他得過IEEE電路與系統協會和IEEE信號處理協會的協會獎。他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王榮騰博士,1975、1977年取得臺灣大學電機學士、碩士學位,1982、1987年以半工半讀方式取得美國史丹佛大學電機碩士、博士學位,1980-1986年間仼職美國 Intel Corporation 和 Daisy Systems,1987-1991年間擔任美國史丹佛大學電機系副研究員及兼任講師,2009年擔任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及電子工程研究所客座教授迄今。
王博士在1990年於美國矽谷創辦華騰科技 (SynTest Technologies),為積體電路測試領域之先驅企業。他帶領的硏究團隊開發之「可測試性設計」技術與軟體已被全球百餘客戶採用在數萬顆設計晶片內,用以提高產品品質、降低測試成本、並保障人身安全。他目前擁有58項美國發明專利及12項德、英、法、中、日發明專利,並發表了60多篇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
王博士為紀念恩師何宜慈博士以一封推薦信改變了其一生,飲水思源於2004年在臺北成立「財團法人何宜慈科技發展教育基金會」,募資逾新臺幣4200萬元,其中以500萬元優先回饋母校,於臺大電資學院設立「何宜慈講座教授」獎助基金,為母校留才,開創企業贊助電資學院講座教授的先例,至今已逾十個名額 (含青年教授講座)。在國內普遍教授薪資不若國外條件有利的大環境下,此拋磚引玉之舉在鼓勵院內之傑出教授專心於教學研究有如及時甘霖,大大提升教學研究士氣和留才攬才功能,並在正向循環催化之下,其他企業和畢業校友亦競相效尤、給予電資學院全方位之贊助。
王博士其後更於美國史丹佛大學電機系與電腦系設立永久性「何宜慈研究生全額獎學金」(Irving T. Ho Engineering Graduate Fellowship) 和永久性「Edward J. McCluskey 研究生全額獎學金」(Edward J. McCluskey Engineering Graduate Fellowship),感謝两位恩師的指導,並於北京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臺灣大學設立「何宜慈博士紀念獎學金」,培育新秀、提攜後進,至今已有近100名資優生獲獎。
除貢獻高教外,王博士帶領團隊編輯三本積體電路測試和電子設計自動化的英文教科書: VLSI Test Principles and Architectures: Design for Testability (2006)、System-on-Chip Test Architectures: Nanometer Design for Testability (2007)、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Synthesis, Verification, and Test (2009),由著名出版社 Morgan Kaufmann 出版,現皆為專業領域極為暢銷和深具影響的教科書。王博士更協調作者群捐出每年之版稅,在中國大陸偏遠地區(江西省)成立「百愛愛心小學」,贊助偏鄉孩童的教育。
王博士回饋母校,堅持不輟。先於2011年設立「何宜慈博士紀念獎學金」,2016年期滿後更發動校友募捐該獎學金的永續基金,2017年再捐助電資學院設立「何宜慈傑出青年學者」,獎助優秀師資,2018年起又募1800萬元設立「臺灣大學1975級電機系系友創新創業」獎助基金,獎勵具有創新創意、頂尖國際競賽、傑出研究等師生或團隊,並輔導創意創業團隊,幫助母校培育創業人才。
王博士更建立社群平台,鼓勵獲獎學生前往海外頂尖大學就學,教導學生小從履歷修改、生活照護、待人處事,大至研究規劃和職涯發展等,嘉惠相當多前往海外深造的學子。
王博士除了於2008年因其專業領域之傑出成就獲頒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之外,也因長年貢獻高教榮獲教育部、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美國史丹佛大學等等頒予各式獎章或獎狀。
王榮騰博士推動高教公益,不但師法陳樹菊女士不凡之慷慨捐贈、傾囊襄助,更仿效「武訓興學」之精神、不假他人親力親為,誠屬後輩效法之楷模。

沈元壤,1956年畢業於臺大電機系,1958年在服役空軍後,獲得盧氏獎學金資助,赴美國史丹佛大學繼續學業。翌年轉入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科研工作師事非線性光學奠基者─諾貝爾物理獎獲獎者Bloembergen教授,1963年獲博士學位,嗣後留任博士後在實驗室繼續工作一年。1964年轉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職助理教授,展開獨立自主工作。1967年升任副教授,1970年升任教授,2005年退休為研究生院教授至今。1967至2005年期間又兼任美國能源部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y的研究員。
沈元壤的科研工作涵蓋了固體物理、非線性光學、雷射光譜、原子分子物理、液晶、表面科學等領域。在固體物理方面,早期發展了波長調制的光譜技術,與固體理論學家Marvin Cohen教授合作,改善了半導體能帶結構的精確度。在非線性光學方面,從事了解基礎非線性光學現象及發展非線性光譜技術的工作,並著有經典之作「非線性光學原理」。與李遠哲教授合作,開展了一些雷射與分子末交叉相互作用的科研課題。當液晶材料開始被注意時,認識到液晶對光電有巨大的非線性感應,會引出特異的非線性光學現象及可能應用。
沈元壤開創了以二倍頻及和頻光譜為手段來探討表面、界面微觀結構的新技術及其應用。該技術有極大的靈活性及普及性,可以應用於不同情況下不同物質的表面、界面。由此開拓了不少表面科學的新領域。例如液體,有機材料,高分子,生物體系等的界面結構及其動態現象,刷新了表面科學的舊面貌。
沈元壤的實驗室培養了100多位的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員,他們遍佈在亞、歐、美三大洲,在學術界及業界的不同領域工作,其中不少極有成就,揚名世界。自2005年起,過去實驗室的成員,每五年在柏克萊相聚一次,切磋近況,不亦樂乎。
臺灣大學2018年傑出校友
林本堅院士,1963年臺灣大學電機系畢業,1970年取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任職IBM華生實驗室及其他單位22年,2000年加入台積電共十五年,先後帶領研發團隊創造許多世界第一的技術。
- 把光投射到任意的二維圖形經過鏡頭成的像,在三維的空間模擬出來(partially coherent imaging in 3D from 2D patterns)。
- 制定解析度和景深跟鏡頭孔徑和波長連接的縮放公式(Resolution and depth of focus scaling equations using the k1, k2, k3 coefficients)。
- 用上述二公式,畫出 lithography galaxy,定出在任一組k1和k3 的組合下,所有孔徑和波長的組合可產生的解析度和景深。
- 發明Exposure-Defocus tools,用來準確地把微影系統的容忍度量化。
- 用無庸置疑的數據指出縮小式成像 (Reduction imaging) 對1:1成像的優勢。產業界自從1微米以下已全部轉到縮小式微影。
- 相移光罩(Phase-shifting mask) 的分析。用在光罩上增加解析度或景深。領先分析attenuated phase-shifting mask 並詳細地比較Att PSM和當時非常流行的Rim PSM,指出Att PSM在各方面的優點。經過這些世代,Att PSM已變成半導體量產的主流,Rim PSM則從未上生產線,已不見影踪。
- 模擬機台震動(vibration imaging)對成像容忍度的影響。這是當時微影業者始料未及的,現在所有顯影的機台都對震動有很專注的處理。
- 開發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 (OPC),修正增加解析度所產生的誤差。當時Proximity correction是電子朿成像的專用名詞。現在所有的半導體生產不能不用OPC。每家公司投入OPC 的人力達數百人,也有好幾家公司研發生產所需要的龐大軟件。
- 發明並推廣浸濶式微影(immersion lithography)把摩爾定律推進了六個世代。從1972年近場成像的論文開始,到2002~2017年的浸濶式微影,林院士一共在這個領域四十五年。
林院士長年研究半導體製程的微影技術,研發能力極為紮實。投入業界後,立即展現過人的成果。2000年加入台積電,隨即於2002年研發出193奈米浸潤式微影技術,不僅把半導體產業從乾式微影技術扭轉為以水為介質的浸潤式微影技術,也讓半導體的摩爾定律突破了55奈米製程的瓶頸。這項革命性的研發,不僅讓台積電成長六個技術世代,享有絕對領先的優勢,更對全球半導體產業貢獻卓著。林院士因此被譽為「浸潤式微影之父」、「臺灣科技業傳奇人物」,甚至有「半導體產業英雄」之稱。
林院士的成就備受國際肯定,2008年獲頒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並曾獲頒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西澤潤一獎章(IEEE Jun-ichi Nishizawa Medal Award)及克雷多布魯奈提獎(IEEE Cledo Brunetti Award)。2014年,獲選為第一位出身業界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院士研究之餘也回饋母校,於臺大開授微影術理論和應用課程,將長期研發的豐碩成果分享給莘莘學子。林本堅院士引領產業創新,將臺灣科技業推向高峰,邁入國際,誠屬臺灣科技業界的巨擘。
臺灣大學2017年傑出校友
劉德音校友目前擔任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積電)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劉博士於1976年畢業自本校電機資訊學院電機工程學系之後即赴美留學,取得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暨電腦資訊碩士及博士,並在獲得博士學位後繼續在美國工作十年:先是任職於美國加州Intel公司, 擔任CMOS技術開發之製程整合經理,進行微處理器製程技術的開發;繼之,則轉往AT&T貝爾實驗室擔任高速電子研究實驗室研究經理,研發光學通訊系統。自美返國後,劉博士將所學及經驗投入於興建台積電第一座八吋晶圓廠及第一座十二吋晶圓廠,奠定台灣半導體發展的工業基礎。
劉博士對於提升半導體的製程良率有著卓越貢獻。他利用「簡化」與「聚焦」兩項解決方案,帶領台積電先進製程的良率快速提升,深獲國際一線IC設計大廠客戶的高度肯定。
在擔任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之前,劉博士為台積電「先進技術事業」事業群負責人,突破先進技術瓶頸,驅使製程技術從65奈米進階到16奈米、10奈米及7奈米。製程技術的躍進,釋放了全球IC設計公司的創意動能,讓研發出來的科技均能切中終端產品的需要,不僅延續台積電企業發展的成長動能,也帶動各式數位電子產品的百花齊放,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與美好。
劉博士升任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後,台積電於2014年成為全世界第一家量產20奈米的晶圓代工廠。目前全球每支智慧型手機均內建產值近10美元的台積電晶片,對台灣經濟的貢獻不言可喻。劉博士所帶領的業務開發組織因深入了解產業生態及科技趨勢,近年來平均每個星期與一家新客戶合作;而同樣由劉博士領軍的研發團隊現則負責研發台積電5奈米及更先進製程的研發,走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最前綫,與客戶一同迎接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時代的來臨,並為台積電持續締造高毛利率,讓台灣半導體製造穩居世界第一的產業地位。
臺灣大學2016年傑出校友
王奉民系友,現任美國安霸公司 (Ambarella) 董事長及執行長。1985年畢業於電機工程學系,1991年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取得電機工程碩士與博士學位,之後轉至加州矽谷工作至今。
在哥倫比亞大學,王奉民董事長的博士研究方向為視頻訊號處理及壓縮。2004年注意到高畫質影音發展的趨勢,於是在矽谷創辦安霸公司,主攻新一代高畫質影音應用。安霸的半導體晶片,已經廣泛運用於各式不同市場,比如無人機,安全監控,運動攝影機,行車記錄器及虛擬實境攝影機。2012年,安霸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市值達美金四十億元。隨著自動駕駛,人工智慧等新趨勢崛起,安霸的技術從影像處理推進到影像辨識和影像分析,此趨勢經整合最先進之人工智慧技術,銜接安霸進入自動飛行無人機及自動駕駛車等新興市場。安霸曾在過去八年連續獲得全球半導體聯盟 (Global Semiconductor Alliance) 頒發各項獎項,其中包含在2014年和2015年獲得「最受尊敬的新興上市半導體公司(Most Respected Emerging Public Semiconductor Company)」。
於安霸之前,王奉民董事長第一次創業是在矽谷成立Afara Websystems,並擔任執行長。Afara Websystems為伺服器高產能運算 (throughput computing) 之先驅。Afara 於2002年賣予昇陽,日後再併入甲骨文,Afara 開發出的多核多緒 (multi-core and multi-thread) CPU技術, 至今仍是甲骨文高階伺服器 CPU 晶片的關鍵技術。
王董事長擁有多項數位視頻相關之專利權,其中一項成為國際影音標準 MPEG-2 與 H.264 的重要專利之一,此項專利也為哥倫比亞大學帶進超過上億美金的收入。2011年並獲得中華民國青年創業總會所頒發的第20屆海外創業楷模獎。
臺灣大學2015年傑出校友
臺灣大學2015年傑出校友當選名單出爐了!今年遴選出的傑出校友共分為人文藝術類、學術類、工商類及綜合類等四大類,本系王文漢系友於工商類榮獲此殊榮,特此恭賀。
王文漢先生,1981年畢業於臺灣大學電機系,隨後分別於1985、1989年獲得荷蘭電機工程碩士與美國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並以其經典學術論文著作,榮獲ACM SIGMETRICS(國際計算機性能績效會議)最佳論文獎、ACM/IEEE ISCA(國際計算機架構會議)歷年最佳論文獎、最具影響力論文獎及國際電機電子協會會士(IEEE Fellow)等殊榮。
王文漢先生於1991 年加入英特爾公司,從事Intel Pentium Pro 平台架構設計及分析工作,為該公司Intel Xeon 處理器產品線開發,帶來關鍵性的貢獻,使得全球最先進的技術普及化。憑藉其卓越的技術研發、管理與溝通能力,於2013 年升任英特爾公司副總裁暨英特爾實驗室執行總監,進入英特爾公司最高領導團隊,成為全球華人於高科技產業之典範。
為表彰其傑出的技術實力與貢獻,英特爾特於2015年授與王文漢先生榮譽資深院士,這是英特爾公司創立以來首次頒發的最高等級技術頭銜,意義重大。
擁有傲視全球科技界的成就,王文漢先生仍不忘飲水思源往下扎根,除了推動與世界頂尖大學之研究合作,並極力協助臺灣產業與人才培育。2009 年與陳良基副校長攜手合作,成功讓臺灣大學成為全球12個英特爾頂尖大學研究中心的一員, 並完成重要的研究成果。
王文漢先生肩負全球資通科技之研發重任,建立跨產業、政府、學術之生態系,持續推動科技研發,實為華人於高科技產業之研發楷模。
臺灣大學2014年傑出校友
臺灣大學2014年傑出校友當選名單出爐了!今年遴選出的傑出校友共分為人文藝術類、學術類、工商類及綜合類等四大類,本系共有2位系友在學術類及工商類榮獲此殊榮,特此恭賀。
馬佐平先生以半導體物理及科技專長享譽國際,除曾獲得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學會(IEEE)葛洛夫獎、潘文淵傑出研究獎、康乃狄克州科技勳章(Connecticut Medal of Technology)等國際崇高榮譽的獎項外,並於2012年獲選中央研究院數理科學組院士,目前同時也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 對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的科學認知及技術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且成功奠定MOS閘極介質的科技領域內之發展基礎:MOS閘極介質對CMOS科技的持續進展是個決定性的因素,而CMOS科技又是現代矽晶片的基石。由此可見馬院士的研究課題對半導體科技的重要性。他早在1970年代中期就做超薄(~4奈米)閘極氧化矽的研究。當時很少人能預見這麼薄的閘極介質真的會用在MOS器件上。他早期在這方面的論文就顯出穿隧電流對MOS特性的重要影響, 而如今這種穿隧電流已被公認是MOS元件在往前推展的一大難題。
隨後幾年中,他對MOS的輻射效應及熱載子效應的了解做了重大及基礎上的貢獻,在1980年代初期及中期,他發現了輻射效應或熱載子效應所產生的介面陷阱與在介面附近的應變分布有直接的關聯,而據此研擬出一個「閘極應力漸變分布」模式來解釋實驗的結果。後來他又推介出一個新觀念來減低介面附近的應變。這個理念後來導致有效方法來降低輻射或熱載子效應對MOS元件的損傷。
有一個上述的方法就是在閘極氧化矽內摻入極小量的氟、氯或氮等雜質來促成應變的鬆弛。馬先生所推出的這個方法發生了極大的成效,而今半導體業界都使用這一類方法來改進MOS元件的可靠率,或用來發展可承受輻射的電子電路。
1980中期,他發現了一個在輻射線照射過的MOS內介面陷阱的轉型現象,並隨後對此做了有系統的研究。他在這方面的論文對MOS介面陷阱的微觀起源、產生的機制及潛伏性質有助深入了解。
2. 馬先生於1989年與其學生Paul Dressendorfer, 共同編輯一本專書,書名為《MOS元件及電路的輻射線照射效應》,其中兩章由馬院士執筆。此書至今仍為此課題中最充實及最有權威的一本書。
1990年代早期,他最先提出用氮化矽做未來MOS閘極介質以取代二氧化矽的概念,主要是根據前者有較高的介質常數。更重要的是他首先用實驗證明其可行性。此後,許多研究人員證實了其優越性,而今所有先進半導體公司廣為採用「氮化氧化矽」來減少MOS閘極的漏電流及增進其可靠性。許多研究人員更在努力發展「全氮化矽」閘極介質以進一步減少漏電流及增進可靠性。
前述的概念也在近年引入了用更高介質常數的閘極介質(High-K gate dielectrics)的理念,進而推展未來的MOS科技。馬先生所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也是這個領域的尖兵。在「國際半導體科技藍圖」中展望不久的將來用High-K gate dielectrics是唯一能解決閘極漏電流的方法,而馬院士的研究小組預期會在這方面持續有重大的貢獻。
最近他的研究小組創先使用「非彈性電子隧道譜」(IETS)的方法來探測超薄高介質常數的介質內之微結構,微缺陷及雜質。因為這個方法的簡便及其所能測得的廣泛訊息,IETS已被廣泛的使用,而進一步推動MOS閘極介質的研究。另在最近之研究中,馬先生提出只用N-MOSFET組成可達到CMOS電路功效之概念,可使元件速度提升,製程整合容易,極具潛力,這是國際大師的重要精神,為國際間半導體領域所極度重視,他的聰明才智及積極努力,確實為後輩學子所稱羨,馬先生之表現絕對是臺大眾校友中之傑出學者。
胡定華先生,1963年畢業於本校電機工程學系,之後赴美留學取得密蘇里大學電機工程博士,1970年返國投入學術教育行列,曾擔任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半導體研究室主任與實驗組主任,積極推動半導體領域的教學與研究。
政府為發展電子工業,責成工業技術研究院於1974年設立電子中心,胡定華先生即自交大借調,參與籌劃積體電路技術引進計劃,並擔任計劃總主持人,帶領團隊成功地自RCA引進CMOS設計與量產技術,建立積體電路示範工廠,是在 「以我為主」的理念下與同仁們一起為臺灣積體電路工業的歷史寫下開創的一頁。 1979年,電子中心改制為電子工業研究所,胡先生為首任所長,繼續執行以積體電路為基礎之電子工業發展計劃,推動相關技術之自主研發以及各項專業人才之培育,為臺灣奠定了長期資訊電子工業整體發展的基礎。同時,電子所成功進行整廠技術移轉,建立臺灣第一家民營積體電路公司-聯華電子公司(UMC)。
胡先生於1984年11月調升為工研院副院長,輔佐院長綜理全院院務,推動政府專案計劃各項成果落實於民間,發展包容性技術增進公開與公平的技術擴散,注重智慧財產權的產生、維護與掌握。期間推動籌設多家由工研院技術與人才移轉的高科技公司,包括專司晶圓製造的台積電(tsmc)、臺灣光罩公司、電腦網路專業的智邦科技(ACCTON)等。
1988年春,生性喜歡開創性工作的胡先生,覺得風險性創業投資這一項由政府倡導的新行業,具有莫大的挑戰與機會,將能把他過去在交大及工研院累積的技術人脈與實務經驗充份發揮,為臺灣高科技產業之發展而衝刺。離開工研院後,無論是主持美商漢鼎(臺灣)公司或是1990年起自行創立建邦顧問公司,胡先生總在慎選成熟後期的投資個案之同時,尋求若干有特色能掌握關鍵技術並具競爭力的早期個案,不僅投入資金支持並積極協助經營,其中包括有非揮發性記憶體的旺宏電子(MXIC)、網路通信設備的合勤科技(ZyXEL)、MPEG晶片的C-cube Microsystems、LED晶片元件的璨圓光電、RF半導體元件測試的全智科技以及CPU核心智財的晶心科技等。胡定華先生對臺灣科技展業的貢獻深受肯定,曾經獲頒電機工程學會電機工程獎章、工程師學會工程獎章、商業總會優良商人金商獎、科技管理學會科技管理獎章、交大名譽工學博士、清大名譽工學博士、經濟部一等經濟獎章及工研院院士等多項榮譽。
臺灣大學2013年傑出校友
臺灣大學2013年傑出校友當選名單出爐了!今年遴選出的傑出校友共分為人文藝術類、學術類、工商類及綜合類等四大類,本系蔣尚義系友於工商類榮獲此殊榮,特此恭賀。
蔣尚義校友,1968年畢業於臺大電機工程學系,隨後取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機碩士學位與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博士學位。畢業後,先後進入ITT公司、美商德州儀器公司、美商惠普公司等知名半導體公司服務,並於1997年返 臺擔任台積公司研究發展副總經理一職,以其在美多年的豐富半導體經驗,帶領台積公司研發自主,躍升為世界一流半導體公司,同時亦是臺灣半導體技術持續往上推升、進而擁有全球領先地位的關鍵人物。 蔣尚義校友歷任台積公司研究發展資深副總經理、執行副總經理暨共同營運長等職,並於2013年宣布退休。
在 蔣尚義校友30多年的半導體歲月中,曾經參與研發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NMOS)、雙極–互補金屬氧化半導體–雙重擴散金屬氧化半導體、藍寶石基底矽晶薄膜(SOS)、絕緣層覆矽(SOI)、砷化鎵雷射、LED、電子束微影 ,以及矽晶太陽能電池等元件。加入台積公司後,其所領導的研發團隊一路從0.25微米、0.18微米、0.15微米、0.13微米、90奈米、65奈米、40奈米世代,屢屢締創台積公司在全球半導體製程技術領先的重要里程碑,並在28奈米、20奈米與16奈米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持續創造台積公司先進技術的競爭優勢,為台積公司蓄積源源不絕的成長動能,是台積公司營收突破新 臺幣5,000億元,躋身全球前三大半導體公司,與英特爾、三星等企業平起平坐的重要功臣。
在 蔣尚義校友的領導下,台積公司的研究發展組織從148人,擴大為7,600人的規模;每年的研發經費也從新臺幣25億元,大幅提高為2012年的404億元。同時,其所帶領的研發團隊亦獲得多項肯定,包括經濟部工業局第一屆「奈米產業科技菁英獎」、行政院技術獎項最高榮譽的「傑出科學與技術人才獎」、「國家產業創新獎」與「臺灣科技百強」等獎項。
此外, 蔣尚義校友個人亦獲國內外多項殊榮:2001年, 蔣尚義校友以其帶領台積公司研發團隊締造斐然成績,並且在當年不景氣的情況下仍能堅定並積極投入研究發展的策略及遠見,獲美國商業周刊雜誌(Business Week)遴選為2001年「亞洲之星」(Stars of Asia)最重要的五十位創新者之一,成為我國當年度唯一獲此殊榮之人士;並於2002年獲選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Fellow;2013 年獲頒潘文淵文教基金會「ERSO Award」,以表彰其對推動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重大貢獻。
蔣尚義校友終身投入半導體技術的世代演進,協助臺灣及全球積體電路設計產業的蓬勃發展,讓科技所帶來的便利更為普及,是全球數位文明不斷進步的領航者。
臺灣大學2012年傑出校友
臺灣大學2012年傑出校友當選名單出爐了!今年遴選出的傑出校友共分為人文藝術類1、學術類、工商類、社會服務類及綜合類等五大類,本系系友在社會服務類及綜合類榮獲此殊榮... (more)
![]() |
![]() |
社會服務類—洪敏弘先生 | 綜合類—史欽泰先生 |
臺灣大學2011年傑出校友
臺灣大學2011年傑出校友當選名單出爐了!今年遴選出的傑出校友共分為人文藝術類、學術類、工商類及綜合類等四大類,本系共有3位系友分別在學術類、工商類及綜合類榮獲此殊榮... (more)
![]() |
![]() |
![]() |
學術類-胡正明 先生 | 工商類-李森田 先生 | 工商類-盧超群 先生 |
臺灣大學2010年傑出校友
臺灣大學2010年傑出校友當選名單出爐了!今年遴選出的傑出校友共分為學術類、工商類及綜合類等三大類 ,本系共有2位系友榮獲此殊榮,... (more)
![]() |
![]() |
學術類-孟懷縈 女士 | 工商類-曹興誠 先生 |
臺灣大學2009年傑出校友
臺灣大學2009年傑出校友當選名單出爐了!今年遴選出的傑出校友共分為人文藝術類、學術類、工商類及社會服務類等四大類,本系共有2位系友榮獲此殊榮,... (more)
![]() |
學術類-劉兆漢先生 |
臺灣大學2008年傑出校友
臺灣大學2008年傑出校友當選名單出爐了!今年共計遴選出9位傑出校友,分為學術類、工商類、及社會服務類等三大項,本系共有2位系友榮獲此殊榮,... (more)
![]() |
![]() |
工商類-黃肇雄先生 | 社會服務類-杜俊元先生 |
臺灣大學2007年傑出校友
( 內容摘錄本校「臺大校友雙月刊」第五十五期 )
2007 年 11 月 15 日 本校舉行創校 79 年暨改制 62 週年校慶慶祝大會,邀請歷任校長、校友及國內外貴賓與會,會中頒授王文興、林百里 2 位先生名譽博士學位,同時表揚 9 位傑出校友, 人文藝術類的余光中先生( 1954 外文系畢)、林文月女士( 1956 中文系畢)、呂紹嘉先生( 1983 心理系畢) 3 位,學術類的蔡振水先生( 1957 電機系畢)、朱國瑞先生( 1965 物理系畢)、陳恆昭先生( 1966 法律系畢) 3 位,工商類的蔡明介先生( 1971 電機系畢)、施崇棠先生( 1974 電機系畢) 2 位,以及社會服務類的李家同先生( 1961 電機系畢)。
謹將本系系友傑出表現事蹟,摘錄如下
〔名譽博士〕: 林百里 先生
長期致力電腦研發與製造,帶動臺灣資訊產業發展,成就卓著。 1988 年創立廣達電腦, 1999 年成立「廣達文教基金會」。此外, 林 先生本著「深根臺灣,深耕科技」之理念,於 2000 年成立廣達研究院。 2004 年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共同開發次世代電腦與通訊平臺,力促臺灣大學與世界一流學府研發接軌。 2005 年與 OLPC(One Laptop Per Child) 進行百元電腦之研發計畫,藉由科技縮短知識落差,協助解決第三世界國家學童之教育問題,嘉惠無數。 林 先生之事功足以表率群倫,為「敦品勵學,愛國愛人」之最佳典範,本校頒授 名譽 博士學位,即在表彰 其 卓越的成就與貢 獻。
第 2 屆臺大傑出校友介紹
〔學術類〕: 蔡振水 先生
現任美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電機電腦學系傑出教授。 1957 年臺大電機工程學系畢業, 1961 年美國猶他州立大學電機工程碩士, 1965 年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工 程 博士。曾任美國加州洛克希得飛機飛彈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員( 1966-1969 )、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 1969-1980 )、加州大學爾灣校區電機電腦學系傑出教授兼系主任( 1980-1999 )、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及工程研究所籌備處(即應用科學研究中心之前身)特聘研究員兼主任( 1999-2002 )及本校光電所特聘講座教授( 2006 年至今)。
大學時選修電力組,在美國攻讀博士時改修微波電子學 (microwave electronics) ,研究領域跨越光電、超音波顯微、聲光、磁光、磁性微波等,在積體光學及超音波科技之貢獻極具國際盛譽。榮獲 IEEE 美國電機電子工程、 OAS 美國光學、 SPIE 國際光儀工程及 AAAS 美國科學促進會 Fellow 之榮譽,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0 )及俄羅斯工程科學院院士。其研究論文及專著豐碩,曾獲國際光學獎、台美基金會科技成就獎、 IEEE 最佳論文獎與傑出研究講座、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傑出研究講座及工學院最佳教學獎等。對啟迪後進,提拔後學亦不遺餘力。
〔工商類〕: 蔡明介 先生
現任聯發科技公司董事長。 1971 年臺大電機工程學系畢業,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電機碩士( 1976 )。曾服務於工研院、聯電擔任 IC 設計, 1997 年創辦聯發科技公司,產品布局包括光儲存、高階消費性、無線通訊及數位電視等晶片組,其唯讀光碟機 (CD-ROM) 控制晶片是國內最大供應商,已成為全球消費性 IC 片組的領導廠商之一。
蔡明介 先生在 IC 界耕耘多年,培育無數優秀人才,故而有臺灣 IC 設計教父之美名。其公司研發人員占員工總人數 80% 以上, IC 設計連續 8 年獲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創新產品獎,其 IP 智慧財產權也是臺灣 IC 設計同業當中最多者。 2001 年成立「財團法人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推展科技教育,同年捐款 1 億餘元成立「國立臺灣大學-聯發科技無線研究實驗室」,進行『無線通訊系統超大型積體電路及架構設計』研究。自實驗室成立以來,成果斐然, 2007 年 ISSCC 在有 10 篇論文獲選,產量居世界第一,對提升本校國際聲譽卓有貢獻。
〔工商類〕: 施崇棠 先生
現任華碩集團董事長。 1974 年臺大電機工程學系畢業,交大管研所碩士。帶領華碩創造高品牌價值,為世界第一的主機板及顯示卡製造商, 2006 年其主機板全球市占率逾 40% ,自有品牌筆記型電腦亦名列全球第九大。成果非凡,屢獲國際大獎及專業評測機構好評,如: W1 筆記型電腦榮獲 IF 金獎 (IF Gold) 肯定,是 50 年來唯一獲金獎的華人品牌; 2007 年榮登臺灣十大國際品牌榜首,獲頒臺灣精品獎最高榮譽「成就獎」;連續 9 年在 Business Week 「 InfoTech 100 」榜上有名等。於事業有成之餘,更不忘回饋社會及母校, 1999 年成立「觀樹教育基金會」,提供「藍鵲家族」等計畫,補助偏遠地區學校資源及中小學助學金; 2007 年捐贈臺大人文大樓,協助臺大人文科學領域更上層樓。
〔社會服務類〕: 李家同 先生
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1961 年臺大電機工程學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部電機及計算機系博士( 1965 )。為熱愛文學之科學人,透過寫作發表對環境、教育、文化的關注,特別是對弱勢族群在教育資源的缺乏及貧窮問題,重要著作有《讓高牆倒下吧》、《幕永不落下》等。更身體力行,連續 10 多年親至新竹寶山鄉教導貧童英文,並在 2003 年創立博幼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輔導貧童課業,已有上千名孩子受惠。
其學術成就卓著,多次榮獲國內外各項重要獎項,為國內公認之演算法權威,對資訊科學教育有卓越貢獻。有興趣的讀者可至 李家同 教授個人網站 http://www.csie.ncnu.edu.tw/~rctlee/ 瀏覽。
臺灣大學2006年傑出校友
臺灣大學95年傑出校友當選名單出爐了!今年共計遴選出6位傑出校友,分為學術類、工商類、及社會服務類等三大項,本系共有3位系友榮獲此殊榮,... (more)
![]() |
![]() |
![]() |
學術類-施敏先生 | 工商類-林百里先生 | 工商類-李焜耀先生 |
部份系友簡介
姓名 | 畢業級別 | 簡介 |
---|---|---|
施 敏 |
1957 |
為行動電話四個發明人之一,對現代微電子科技(Microelectronics)的發展有重大貢獻。曾獲中山學術獎(1969)、IEEE Fellow(1977)、IEEE J.J. Ebers獎(1993);並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20屆院士(1994)、及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95);榮獲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1997)、中華民國斐陶斐傑出成就獎(1998)及教育部國家講座(1998-2003)等多項殊榮。 |
蔡振水 |
1957 |
曾任美國洛基飛機飛彈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卡內基美濃大學教授、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電機工程教授。榮膺加州大學Irvine分校傑出教授及IEEE Fellow(1982)、OSA Fellow(1983),並榮獲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23屆院士。 |
杜俊元 |
1960 |
從美國IBM華生半導體實驗室回台後,即投入學術界及產業界,創辦華泰電子與矽統科技,被喻為「台灣半導體產業開路先鋒」,並於1973年獲選為第11屆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積極參與慈濟功德會活動,捐獻土地、股票近三十億。 |
胡定華 |
1963 |
於1974年創設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致力於台灣半導體、微型電腦及各類高科技的研究發展與推廣工作。榮獲中國電機工程獎章、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獎章、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貢獻獎、商業總會優良商人金商獎、科技管理學會獎章等。 |
洪敏弘 |
1964 |
台大電機系畢業後,取得密西根州立大學電機博士學位。曾在台大電機系擔任客座副教授。除了在產、學界的出色表現,更熱衷推動藝文活動,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結合三家企業基金會發起的「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除了金錢的贊助之外,更嘗試透過十六齣具有傑出創意的表演製作,啟動藝術與企業間彼此know-how的結合。 |
史欽泰 |
1968 |
民國65年工研院第一批派去美國RCA學習半導體製程的學員之一,積極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技術,帶動國內八吋晶圓廠超過五千多億台幣之投資,並協助成立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使台灣電子技術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曾獲中國工程師學會優秀青年工程師(1979)、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成就獎(1989)、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獎章」(1995)等殊榮,並於1992年獲IEEE Fellow。 |
曹興誠 |
1969 |
台灣半導體業界的前瞻巨擘,對台灣科技業的影響力甚大。原為工研院電子所的副所長,民國七十年行政院決定成立聯華電子公司,曹興誠先生因此進入聯電,並帶領聯電成為台灣半導體工業的前鋒,也在世界半導體工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
林百里 |
1970 |
研究所時期與同學溫世仁共同設計出臺灣第一部電腦,獲行政院第一屆「青年獎章」。1988年創廣達電子公司,致力於筆記型電腦研製,1998年成為臺灣最大、全球第三的筆記型電腦製造商,被美國商業週刊評選為世界一百大資訊業的第十四名,1999年獲得亞洲商業週刊評選為亞洲之星。2000年出資興建台大電資學院大樓「博理館」,開創企業界捐贈公立大學教學大樓之先河。 |
李森田 |
1971 |
領導華宇集團,由研發及生產製造膝上型電腦產品之創始公司,成長為擁有資訊、無線通訊、光電、顯示器、能源儲存裝置等設計和製造生產能力的多角化大型國際企業集團,2001年名列《商業周刊》百大科技富豪排行榜第十六名。2004年捐贈台大資訊工程學系新建大樓「德田館」。 |
蔡明介 |
1971 |
創辦聯發科,主力產品唯讀光碟機(CD-ROM)的控制晶片,成為國內最大的供應商。2001年捐款新台幣壹億元成立「國立台灣大學-聯發科技無線研究實驗室」,期藉由提供獎學金來培育國內高科技人才從事無線通訊的研究,落實科技教育的生根發展。 |
李焜耀 |
1974 |
成立友達光電、自創BenQ品牌,產業成就舉世尊崇。1994年獲頒商業周刊當代傑出企業人物「尊爵獎」;2000年獲數位時代周刊評選《2001年十二大風雲CEO》排名第四;2001年獲遠見雜誌調查《台灣科技接班人》排名第十一。2002年更成為國際知名雜誌Forbes 2月號封面專題報導。2004年代表明基友達集團出資興建電機系研究大樓「明達館」,對台灣高等教育之發展貢獻良多。 |
施崇棠 |
1974 |
經營華碩公司,帶領6萬名員工共同創造華碩高品牌價值,成為世界第一的主機板及顯示卡製造商,並熱心教育事業,捐贈人文大樓回饋台大母校。其成就獲得各界肯定,於2006年榮獲中華民國科技管理科技管理獎金質獎章,及第四屆台灣企業獎「傑出企業家獎」。 |
盧超群 |
1975 |
早期參與工研院八吋晶圓計畫的台灣第一代半導體人才,除了創立鈺創之外,也主導創立晶圓測試的欣銓科技、以及參與IC設計服務公司創意電子,創業屢見佳績。曾當選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1999)及IEEE Fellow ,並獲得中華民國行政院科技傑出榮譽獎以及IEEE solid-state circuits award(1998)等殊榮。 |
陳丕宏 |
1979 |
於1993年創立美商宏道資訊,在美國寫下華人創業的傳奇,1999年6月榮獲由CNN及Ernst & Young所主辦之年度最佳創業楷模、1999年9月被美國商業周刊列為「對全球電子商務影響最大的廿五人」之ㄧ、1999年12月World Journal更將陳博士列為20世紀最重要的100位華裔美人之一、2007年獲選為台中市榮譽市民。 |
1978級台大電機這一班,搞出二十幾家公司 (2001/7 商業週刊)
二十三年前畢業的台大電機系這一班,進入社會後,剛好見證台灣電腦產業的發展,看著電腦產業快速變化,這一班同學有特別旺盛的創業性格…… (詳全文) (前往台大電機1978級新聞人物頁面)
台大電機1981級點將錄 (2005/5/30 電子時報)
台大電機81級共有七位好朋友一起到美國讀書,其中,林孝平、賴俊豪、李程輝、及呂學忠還一起租房子,成了室友。如今,林孝平是智原總經理,董事長是聯電的曹興誠。賴俊豪於2003年從台積電美西分公司回台灣,成為創意電子總經理,董事長是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李程輝如今是交大電信系教授,而呂學忠則是威盛的副總經理。... (詳全文)
1983級系友傑出表現
中研院院士與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孟懷縈
國外任教:
孟懷縈:美國史丹佛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1998年創辦Altheros 通訊公司,2001年紅鯡魚雜誌選為全美十大企業家。
鄭光廷: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曾任系主任。
吳明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感測與制動器中心主任。
胡文美: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劉國瑞:美國馬里蘭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國際學會院士:
劉國瑞(IEEE fellow)、胡文美(IEEE & ACM fellow)、孟懷縈(IEEE fellow)、吳明強(IEEE fellow)、鄭光廷(IEEE fellow)、張正尚(IEEE fellow)、陳光禎(IEEE fellow)、林清富(IEEE & SPIE fellow)、鐘嘉德(IEEE fellow)、蘇順豐(IEEE & IET fellow)
政府部門:
李大嵩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委員)、蔡志宏(行政院科技顧問室顧問)、鐘嘉德(行政院科技顧問室副執行秘書)
現(曾)任系主任、所長:
曾文哲(淡江物理)、張正尚(清大通訊所)、楊成發(台科大電機系)、葉道明(高師大軟體工程)、趙啟超(清大電機系、通訊所)、洪勝富(清大電子所)、鄭光廷(UC Santa Barbara, Department of ECE)、鐘嘉德(中央通訊)、李鴻璋(淡江資管)、李大嵩(交大電信)、楊谷洋(交大電控)、葉道明(屏科大資管、高師大資教所)、陳立軒(義守電子)、馬永昌(澎科大資訊)、陳亮光(香港中大訊息工程)、闕志達(台大電子所) 、陳光禎(台大電信所)、林清富(台大光電所)等
產研業界:
鐘嘉德(台灣 WiMAX & WLAN 產業交流會會長)、洪勝富(工研院電光所副所長) 包括徐世昌(華碩共同創辦人、華擎董事長)、葉嗣平(華碩副總經理)、楊瑞祥(圓剛科技總經理)、劉軍庭(友達科技副總經理)、賴瑾(威盛電子副總經理)、蔡熊光(元太科技執行長)等,現(曾)任副總經理以上高階主管逾四十位 現(曾)任教授逾五十位,獲博士學位者逾八十位
NTUEE83級同學在台灣與世界各地的工作崗位上,均努力不懈、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實為本系的最大成就與驕傲。
學術領域的領航員
中央研究院院士 |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 | 美國國家科學院士 |
---|---|---|
方復 (1951 級) 傅京孫 (1953 級) 沈元壤 (1956 級) 施敏 (1957 級) 張立綱 (1957 級) 蔡振水 (1957 級) 劉兆漢 (1960 級) 胡正明 (1968 級) 李德財 (1971 級) 孟懷縈 (1983 級) ... |
施敏 (1957 級) 盧超群 (1975 級) 胡正明 (1968 級) 張立綱 (1957 級) 莊炳煌 孟懷縈 (1983 級) ... |
沈元壤 (1956 級) 張立綱 (1957 級) |
國立大學校長 |
---|
郭南宏 (1958 級)- 國立交通大學校長 (1979~1987) 鄧啟福 (1956 級)- 國立交通大學校長 (1992-1998) 李家同 (1961 級)- 國立暨南大學校長 劉兆漢 (1960 級)-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1990-2003) 張進福 (1970 級)- 現任國立暨南大學校長 李嗣涔 (1974 級)- 新任國立台灣大學校長 ... |
你也可以是個遊走於科學與文學的才子


李家同 (1961級) - 作品:讓高牆倒下吧、鐘聲又再響起、陌生人 ...
張系國 (1965級/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 - 作品:棋王、香蕉船、皮牧師正傳 ..
.
獨特如你當然可能有更天馬行空的發展...

沈元壤 - 1956級,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系教授
賀培銘 - 1989級,台大物理系教授
陳添枝 (Tain-Jy Chen) - 1975級,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莊子肇 - 2002級,壘球國手